ballbet贝博·艾弗森官网

来看看黄埔五期毕业的名将名单名气最大的当属“红色将领”
栏目:ballbet贝博艾弗森官网 发布时间:2025-07-31 11:03:25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925年孙中山在病逝前签署的遗嘱中再次强调此联句,这是他

  黄埔军校后来把这两句话刻在大门口,成为了全体师生的精神钢印,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爱国知识青年报考。

  当时的中国饱受列强欺凌与军阀割据之苦,底层百姓处处受到欺压。在国共两党的合作动员下,工农、学生群体积极响应“救国救民”的号召。尤其是人士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比如周恩来、等亲自动员宣传,用“打倒列强除军阀,救百姓于水火”的口号吸引了大量的爱国青年报考黄埔军校。更重要的是它的招生打破传统军校的阶级门槛,允许贫寒子弟报考,也吸引了底层贫困学生踊跃报名参加!

  同时中国正处于北伐战争前夕,社会动荡与革命热潮交织,进步青年都是带着救国救百姓的抱负报考黄埔五期的。

  黄埔五期招生始于1926初。此时还是国共合作“蜜月期”,北伐战争筹备阶段。前四期的毕业生经过平叛商团,东征战役等等,损兵折将较多,军校急需补充军事人才,尤其北伐战争需要大量基层将官。

  1.政治思想:考生需认同“”,或具备接受该主义的可能性,需有党员推荐。(在军阀控制区,比如北方各省,招生不仅需要秘密进行,但是要找一个国共党员去推荐是有难度的。所以导致生源集中于广东、湖北、湖南等地区,主要是当时在这些省份相对容易找到人推荐)

  2.学历与年龄:考生需具备旧制中学或同等学历,年龄限制为18-25岁。(可是当时中国文盲率极高,符合“中学毕业”条件的青年十分稀缺)

  3.身体素质:需通过严格的体格检查,身体健康,营养状态良好。排除眼疾、肺病、花柳病等健康问题。(在那个处处受剥削和压迫的年代大部分百姓能吃到饭填肚子都不错了,更不要说去治病了。虽然贫困家庭的青年能去报考,但是家庭条件困苦的,可能营养不良,却难以达到这个报考条件)

  4.考试流程:包括文化考试(数学、作文等)、政治口试及体能测试。文化考试侧重中学基础。(当时100名百姓里面,至少有约80人是文盲,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不会写,更不要说去经历层层的考试了)

  而当时黄埔四期有大量入伍生没考取正式学员的,(第四期考生入伍生考试淘汰率约三分之一,具体请看我写黄埔四期的文章),还有少部分四期正式学员没有通过毕业考试的。面对如此大的生源缺口,黄埔军校招生办干脆把这批四期学员约1500人直接纳入第五期入伍生,省去了繁杂的招生程序。并把这1500人编为入伍生第一团。

  黄埔五期录取入伍生约3300人,据史料记载,在入伍训练过程中存在补录情况,比如后面成立武汉分校招收了新生。

  针对黄埔五期庞大的入伍生队伍,军校专门成立了入伍生部进行统一管理,专门针对入伍生的学习和训练。部长为大名鼎鼎的“拒腐将军”方鼎英。

  招生工作结束后,马上开启紧张的入伍生训练,每个入伍生至少经过3~6个月的入伍训练,然后分批参加军校组织入伍生考试。直到1926年11月考试入伍生考试完毕,把正式学员分成了5个科目兵种:

  1.步兵科:设两个大队,主要培养基层战斗指挥员,侧重阵地攻防与协同作战、单兵战术。课程以《步兵操典》《战术学》为核心,演练散兵线推进、堑壕战与夜袭战术。此科主要为北伐前线培养连排级指挥官。

  2.炮兵科:设一个大队,掌握火炮操作与火力支援技术。课程包括山炮、野炮操作,学习弹道计算与协同射击,常与工兵联合演练。此科可以提升国民革命军攻坚能力,打破军阀固守的城防体系。

  3.工兵科:设一个大队,学会架桥、筑路、布雷等战术工程,提升部队机动性。训练课程包括架设浮桥、铺设雷区、构筑掩体,注重快速作业与战场适应性。此科能在战场中配合炮兵推进,确保部队机动与防御工事效能,应对复杂地形与敌方破坏。

  4.政治科:设一个大队,掌握政治动员与群众工作,能强化军队革命意识形态。学习不仅仅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社会主义原理》等理论课堂,实践课程有:组织工农运动、编写宣传标语、开展战地动员等。此科能构建“党指挥枪”的政治基础,确保军队与民众结合,巩固革命根据地。

  5.经理科:设一个大队,掌握粮饷调配、物资供应,保障军队后勤运转。课程包括军需采购、财务核算、物资仓储管理,注重廉洁与效率。此科能保障战场后勤供应链,避免因物资短缺导致军事失利。

  据记载,学员分为5个科,设为6个大队,再分为17个中队,53个区队,形成系统的军事训练体系。从分科列队上看黄埔军校的训练体系越来越先进,相较往期训练水平一直在进步。

  本期学员从1926年3月到1927年8月毕业,部分学员从入伍训练开始,实际的学习和训练时间长达17个月。有部分学员因北伐战争期间急需人才,在学制中途被抽调参战,如1926年底,炮兵科和工兵科的学员跟着北伐军北上,参与了攻打武汉等战役。导致这部分学员实际在校学习时间可能不足6个月,有的甚至在战场上牺牲。最终3300名入伍生中仅有2418人通过全部考核并毕业(约882人未通过考试或中途流失)。

  黄埔军校第五期的学员,是在1926年入学、1927年毕业的。他们既赶上了北伐战争,又赶上了国共合作的破裂。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黄埔军校里开始清洗学员,第五期的学员就成了首批经历大规模政治分裂的黄埔学生。

  黄埔五期办学期间,除了在广州本部学习和训练外,实际上学员们后来被分到了两个校区,分不同时间毕业的:

  武汉分校毕业生: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国民政府决定在武昌两湖书院旧址设立分校,原计划为“政治训练班”,1927年1月19日正式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不仅新招学员,而且接收本部黄埔五期的学员,在老蒋搞反革命政变后,1927年5月,政治、炮兵、工兵三个大队的学员被迫提前在武汉分校毕业,由恽代英主持典礼。约800名学员在此校毕业。这批毕业生大都看不惯老蒋违背“孙中山的遗训”,搞“清党”屠杀(据陈予欢《大浪淘沙》考证,五期生中有57人因左倾言论遭秘密处决,占该期总人数3.8%)。武汉分校毕业生大部分加入了阵营,但是这些毕业生在面临“清党”后处境十分危险,有的通过地下网络转移至苏区,有的潜伏于军队中从事兵运工作等。有的毕业生后续相继参与了南昌起义(1927年8月)和广州起义(1927年12月)。

  在南京毕业的学员:此时南京尚未成立分校,但黄埔本校已因北伐战争和政治局势变化开始从广州向南京迁移,实际已成为黄埔军校本部的临时校址。1927年4月老蒋“清党”后,通过控制军校资源强化了对黄埔五期生的掌控。然后将广州黄埔本校的步兵、经理科学生迁至南京继续学习,也便于他继续掌控。1927年8月15日,步兵、经理科三个大队的学员在南京毕业,由代理校长何应钦主持典礼。约1480名学员在此毕业。他们大部分加入了军阵营。

  根据近年研究统计出来的主流数据,黄埔五期毕业生共有2418人,其余约有200名学员未计入毕业数据,可以发现黄埔五期毕业人数统计混乱,这跟统计标准、政治立场、档案完整度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数据差异。若要精准考证,需结合多源档案(如分校名录、牺牲名录、学籍比叙文件)进行交叉验证,但目前仍存在大量空白(目前恕小编暂时无法考证)

  粗略的看看这份军名将名单,就会发现这些将领基本没有得到老蒋的重用。正儿八经领兵打仗的“嫡系将领”几乎没有,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时间壁垒:胡宗南(一期)25岁任中将师长时,五期生刚毕业,国军核心岗位92%已被前四期占据。南京毕业的五期生虽效忠蒋介石,但已错过嫡系晋升窗口。

  第二、派系固化:老蒋系内部形成“浙江帮>保定系>黄埔系”的鄙视链。五期生既非浙江籍(仅占7%),又无陈诚(保定系)的师生网络,更缺少戴笠(六期)另辟蹊径的决绝。

  第三、信任危机:即便经历清党考验,老蒋对第五期学员仍存疑虑。1943年军统内部文件显示,蒋介石曾密令“五期生不得担任主力部队主官”。

  1.郑庭笈(1903-1996):海南文昌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九军中将军长。辽沈战役中被俘,195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赦。1996年病逝。

  2.邱行湘(1907-1996):江苏溧阳人,国民革命军青年军第206师中将师长。1948年洛阳战役被俘,1959年获特赦。1996年病逝。

  3.唐守治(1907-1975):湖南零陵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中将军长。1949年赴台后未再担任一线年在台湾省病逝。

  4.王剑岳(1906-1944):湖南澧县人,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七军第8师少将副师长。1944年豫中会战中率部坚守河南灵宝阵地,与日军激战殉国。

  5.陈文杞(1904-1941):福建莆田人,第一战区第八十军新编第27师少将参谋长。1941年中条山战役中指挥部队突围时遭日军伏击牺牲。

  6.吕旃蒙(1905-1944):湖南零陵人,国民革命军第31军少将参谋长。1944年桂林保卫战中率部与日军展开巷战,弹尽援绝后殉国。

  7.梁希贤(1901-1941):陕西铜川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军新编第27师副师长。1941年中条山战役中率残部血战至弹尽粮绝,跳黄河自尽殉国。

  8.彭孟缉(1907-1997):湖北武昌人,曾任台湾当局“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等职。1997年在台湾省病逝。

  9.黄红(1907-1941):湖南邵阳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1941年率部于虎啸山阻击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

  10.廖以义(1904-1954):湖南新晃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1949年辞去军职返乡定居,1954年12月病逝。

  11.杨元森(1912-1951):广东人,陆军上校,军统特务。重庆解放后潜逃至成都五凤溪,1950年6月被逮捕,1951年依法处决。

  12.李鸿(1903-1988):湖南湘阴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七军中将军长。赴台后因卷入孙立人案被长期监禁,1988年在台湾省病逝。

  13.劳冠英(1908-1977):广西合浦人,曾任国民革命军第74军中将军长。1949年赴台,1977年在台湾省病逝。

  14.陈有维(1909-1966):湖南桑植人,空军副司令、三军副总参谋长。1966年在台湾省台北逝世。

  15.甘霖(1906-1979):广东连南人,曾任国军整编第八十五师参谋长、副师长。1949年赴台,1979年在台湾省病逝。

  16.孙进贤(1907-1951):河北庆云人,陆军第九军军长兼第170师师长。1951年2月在昆明因历史问题被依法处决。

  17.蔡仁杰(1902-1947):湖南常德人,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少将副师长。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兵败,举枪自戕殉职。

  18.陈传钧: 1909年出生,山东滕县人。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第51旅少将旅长。1947年孟良崮战役被俘,此后下落不明。

  19.黄永淮(1902-1944):四川安岳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师少将副师长。1944年许昌保卫战中率部死守城防,最终殉国。

  20.姜弼武: 云南昆明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解放战争期间参与策动长春起义,推动国军第六十军投诚。1951年病逝。

  2.地缘因素:武汉分校的地理位置(靠近早期根据地)为学员投奔红军提供便利。

  3.组织延续:通过秘密联络网吸收黄埔左翼学员,武汉分校由恽代英主持,政治氛围更倾向左翼。形成系统性人才输送。

  1.许光达(1908-1969):湖南长沙人,参与创建红六军,长征期间任红三军22团团长。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0师独立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1955年授衔大将,负责组建中国人民装甲兵部队,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1969年因历史原因受到冲击,在北京逝世。

  2.张宗逊(1908-1998):陕西渭南人,秋收起义骨干。长征中任红三军团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参与指挥兰州战役。1955年授衔上将,排名第三,后任总后勤部部长。

  ballbet贝博

  3.宋时轮(1907-1991):湖南醴陵人,参与井冈山斗争。长征任红三十军军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野十纵司令员,指挥济南战役。1955年授衔上将,后任军事科学院院长。

  4.杨至成(1903-1967):贵州三穗人,红军后勤体系奠基人。长征中任军委总供给部长,解放战争任四野军需部长。1955年授衔上将,主持制定我军首个后勤供给标准。

  5.谭希林(1908-1970):湖南长沙人,黄埔五期工兵科,开国中将。秋收起义骨干。解放战争任三野32军军长,后任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

  6.廖运周(1903-1996):安徽凤台人,黄埔五期毕业,地下党员,抗战名将,淮海战役率部起义,1955年授少将,曾任民革中央常委。

  7.陶铸(1908-1969):湖南祁阳人,黄埔五期毕业,革命家。历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广东省委,推动华南经济改革。1966年任中央,1969年特殊时期受冲击去世,1978年恢复名誉。

  8.郭汝瑰(1907-1997):四川铜梁人,特工,潜伏高层。曾任国防部作战厅长,传递关键军事情报,促成淮海战役胜利。1949年率部起义,晚年恢复党籍,获军委高度评价

  9.王良(1905-1932):四川綦江(今属重庆)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杰出将领。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0年率部全歼军第18师,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获亲赠战利品怀表。1932年任红四军军长,率部攻克漳州,缴获敌机两架及大批军需物资,同年6月于福建武平侦察敌情时中弹牺牲,年仅27岁。

  10.徐彦刚(1907-1935):四川开江人,红1军团参谋长,参与长征前期作战,1935年牺牲于湘鄂赣苏区。

  黄埔五期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动荡年代年轻人的热血与挣扎。他们赶上了国共合作的末班车,抱着救国理想考入军校,却在临近毕业就撞上两党决裂的残酷现实。这群年轻人被迫在历史岔路口做出选择:是跟着“清党”,还是跟着闹革命?

  的“嫡系圈子”早早被前四期学员占满,五期生挤不进核心层,哪怕能力再强也难出头。反观这边,正缺懂军事的人才,武汉分校的左翼学员直接被吸收为红军骨干。说白了,不是五期生多厉害,而是历史机遇和两党的用人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搞派系斗争,埋没人才;放手用新人,把军校里的“好苗子”变成了战场上的“顶梁柱”。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再好的苗子也得碰上合适的土壤。黄埔五期生的不同结局,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是时代大势的缩影——谁能真正赢得民心、打破旧规则,谁就能把“潜力股”变成“实力派”。这种用人的差距,或许早就埋下了后来胜负的伏笔。